卷六十五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陳宗室諸王永修侯擬遂興侯詳宜黃侯慧紀衡陽獻王昌南康湣王曇朗文帝諸子宣帝諸子後主諸子永修侯擬字公正,陳武帝之疏屬也。少孤貧,質直強記。武帝南征址,擬從焉。梁紹泰二年,除員外散騎常侍、明威將軍,以雍州刺史資,監南徐州事。

武帝踐阼,廣封宗室,詔從子監南徐州擬封永修縣侯,北徐州刺史褒封鍾陵縣侯,晃封建城縣侯,炅封上饒縣侯。從孫明威將軍訬封虔化縣侯,吉陽縣侯喧仍前封,信威將軍祏封豫甯縣侯,青州刺史詳封遂興縣侯,貞威將軍慧紀封宜黃縣侯,敬雅封甯都縣侯,敬泰封平固縣侯。

文帝嗣位,擬除丹陽尹,坐事以白衣知郡,尋複本職。卒,諡曰定。天嘉二年,配享武帝廟庭。子黨嗣。

遂興侯詳字文幾,少出家為沙門。善書記,談論清雅。武帝討侯景,召令還俗,配以兵馬,從定建鄴。永定二年,封遂興縣侯。天嘉三年,累遷吳州刺史。五年,討周迪,戰敗,死之。以所統失律,無贈諡。子正理嗣。

宜黃侯慧紀字元方,武帝之從孫也。涉獵書史,負材任氣。從武帝平侯景。及帝踐阼,封宜黃縣侯,除黃門侍郎。

太建十年,吳明徹北侵敗績,以慧紀為緣江都督、兗州刺史。至德二年,為都督、荊州刺史。及梁安平王蕭巖、晉熙王蕭瓛等詣慧紀請降,慧紀以兵之。以應接功,位開府儀同三司。

禎明三年,隋師濟江,慧紀率將士三萬人,船艦千餘乘,沿江而下,趣台城。遣南康太守呂肅將兵據巫峽,以五條鐵鎖橫江,肅竭其私財以充軍用。隋將楊素奮兵擊之,四十餘戰,爭馬鞍山及磨刀澗守險。隋軍死者五千餘人,陳人盡取其鼻,以求功賞。既而隋軍屢捷,獲陳之士,三縱之。肅乃遁保延洲。別帥廖世寵領大舫詐降,燒隋艦,更決一死戰。於是有五黃龍備眾,各長十餘丈,驤首連接,順而東,風大起,雲霧晦冥,陳人震駭,不覺火自焚。隋軍乘高艦,張大弩以之,陳軍大敗,風應時頓息。肅收餘眾東走。

慧紀時至漢口,為隋秦王俊拒,不得進。聞肅敗,盡燒公安之儲,偽引兵東下,因推湘州刺史晉熙王叔文為盟主。水軍都督周羅睺與郢州刺史荀法尚守江夏。及建鄴平,隋晉王廣遣一使以慧紀子正業來喻,又使樊毅喻羅睺,其上城戍悉解甲。於是慧紀及巴州刺史畢寶並慟哭俱降。慧紀入隋,依例授儀同三司,卒。子正平,頗有文學。

衡陽獻王昌字敬業,武帝第六子也。梁太清末,武帝南征李賁,命昌與宣後隨沈恪還吳興。及武帝東討侯景,昌與宣後、文帝並為景囚。景平,拜長城國世子,吳興太守,時年十六。

昌容貌偉麗,神情秀朗,雅聰辯,明習政事。武帝遣陳郡謝哲、濟陽蔡景歷輔昌臨郡,又遣吳郡杜之偉授昌以經。昌讀書一覽便誦,明於義理,剖析如。尋與宣帝俱往荊州。魏克荊州,又與宣帝俱遷長安。

武帝即位,頻遣使請宣帝及昌,周人許而未遣。及武帝崩,乃遣之。時王琳作梗中,昌不得還,居於安陸。王琳平後,天嘉元年二月,昌發自安陸,由魯山濟江。而巴陵王蕭沇等率百僚上表,請以昌為湘州牧,封衡陽郡王。詔曰“可”三月甲戌入境,詔令主書舍人緣道接。丙子濟江,於中殞之,使以溺告。四月庚寅,喪柩至都,上親臨哭。乃下詔贈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宰、揚州牧,葬送之儀,一依漢東平憲王、齊豫章文獻王故事,諡曰獻。無子,文帝以第七皇子伯信嗣。

伯信字孚之,位西衡州刺史。及隋師濟江,與臨汝侯方慶並為東衡州刺史王勇所害。

南康湣王曇朗,武帝母弟忠壯王休先之子也。休先少倜儻有大志,梁簡文之在東宮,深被知遇,為文德主帥,頃之卒。敬帝即位,追贈南徐州刺史,封武康縣公。武帝受禪,贈司徒,封南康郡王,諡曰忠壯。

曇朗少孤,尤為武帝所愛。有膽力,善綏御。侯景平後,起家着作郎。武帝誅王僧辯,留曇朗鎮京口,知留府事。

紹泰元年,除中書侍郎,監南徐州。二年,齊兵攻建鄴,因請和,求武帝子侄為質。時四方州郡,並多未賓,本虛弱,糧運不繼,在朝文武,鹹願與齊和親。武帝難之,而重違眾議,乃決遣曇朗。恐曇朗憚行,或當奔竄,乃自率步騎往京口之,使質於齊。齊背約,遣蕭軌等隨徐嗣徽度江。武帝大破之,虜蕭軌、東方老等誅之,齊人亦害曇朗於晉陽。時陳與齊絕,弗之知。武帝踐阼,猶以曇朗襲封南康郡王,奉忠壯王祀,禮秩一同皇子。天嘉二年,齊人結好,始知其亡,文帝詔贈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諡曰湣。乃遣兼郎中令隨聘使江德藻曇朗喪柩,三年至都。

初,曇朗未質於齊,生子方泰、方慶;及將適齊,以二妾自隨,在北又生二子方華、方曠,亦同得還。

方泰少獷,與諸惡少年羣聚,遊逸無度,文帝以南康王故,特寬宥之。天嘉二年,以為南康王世子。及聞曇朗薨,於是襲爵南康王。太建四年,為都督、廣州刺史。為政殘暴,為有司奏免。六年,授豫章內史,在郡不修政事。秩滿之際,屢放部曲為劫,又縱火延燒邑居,因行暴掠,驅錄富人,徵求財賄。代至,又淹留不還。至都,以為宗正卿。未拜,為御史中丞宗元饒所劾,免官,以王還第。十一年,起為甯遠將軍,直殿省。尋加散騎常侍。其年八月,宣帝幸大壯觀,因大閲武。命都督任忠領步騎十萬,陣於玄武湖,都督陳景領樓艦五百出於瓜步江。上登玄武門觀,宴羣臣以觀之。因幸樂遊苑,設絲竹會。仍重幸大壯觀,集眾軍,振旅而還。時方泰當從,啓稱所生母疾,不行。因與亡命楊鍾期等二十人微行往人間,淳于岑,為州長所錄。又率人仗抗拒,傷損司,為有司所奏。上大怒,下方泰獄。方泰初承行,不承拒格司。上曰:“不承則上測。”方泰乃投列承引。於是兼御史中丞徐君整奏請解方泰所居官,下宗正削爵土,上可其奏。

禎明初,為侍中。陳亡,與後主俱入長安。隋大業中,為掖縣令。

方慶少清警,涉獵書傳。及長有幹略。天嘉中,封臨汝縣侯。至德二年,累遷智武將軍、武州刺史。

初,廣州刺史馬靖久居嶺表,大得人心,士馬強盛,朝廷疑之,以方慶為廣州刺史,以兵襲靖。靖誅,進號宣毅將軍。方慶清謹,甚得人和。

禎明三年,隋師濟江,都督、東衡州刺史王勇徵兵於方慶,與赴援台城。時隋行軍總管韋洸帥兵度嶺,宣隋文帝敕雲:“若嶺南平定,留勇與豐州刺史鄭萬頃且依舊職。”方慶聞之,恐勇賣己,且觀變,乃不從。勇使高州刺史戴智烈斬方慶於廣州,而收其兵。

鄭萬頃,滎陽人,梁司州刺史紹叔之始族子也。父旻,梁末入魏。萬頃通達有材幹,周武帝時,為司城大夫,出為温州刺史。至德中,與司馬消難奔陳,拜散騎常侍、昭武將軍、豐州刺史。在州甚有惠政,吏人表請立碑,詔許焉。初,萬頃在周,甚被隋文帝知遇,及隋文帝踐阼,常思還北。及王勇殺方慶,萬頃乃率州兵拒勇降隋,隋授上儀同,尋卒。

文帝十三男:沈皇后生廢帝、始興王伯茂。嚴淑媛生鄱陽王伯山、晉安王伯恭。潘容華生新安王伯固。劉昭華生衡陽王伯信。王充華生廬陵王伯仁。張修容生江夏王伯義。韓修華生武陵王伯禮。江貴妃生永陽王伯智。孔貴妃生桂陽王伯謀。二男早卒,無名;伯信出繼衡陽王昌。

始興王伯茂字鬱之,文帝第二子也。初,武帝兄始興昭烈王道談仕梁為東宮直合將軍。侯景之亂,援台中矢卒。太平二年,贈南兗州刺史,封長城縣公,諡曰昭烈。武帝受禪,重贈太傅,改封始興郡王。道談生文帝及宣帝。宣帝以梁承聖末遷於長安,至是武帝遙以宣帝襲封始興嗣王,以奉昭烈王祀。武帝崩,文帝入纂帝位。時宣帝在周未還,文帝以本宗乏饗,徙封宣帝為安成王,封伯茂為始興王,以奉昭烈王祀。賜天下為父後者爵一級。舊制,諸王受封未加戎號者,不置佐史。於是尚書八坐奏加伯茂甯遠將軍,置佐史,除揚州刺史。

伯茂,好學,謙恭下士,又以太子母弟,文帝深愛重之。時軍人于丹徒盜發晉郗曇墓,大獲晉右軍將軍王羲之書及諸名賢遺蹟。事覺,其書並沒縣官,藏於秘府。文帝以伯茂好古,多以賜之。由是伯茂大工草隸書,甚得右軍法。

遷東揚州刺史、鎮東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廢帝時,伯茂在都,劉師知等矯詔出宣帝,伯茂勸成之。師知等誅後,宣帝恐伯茂扇動朝廷,乃進號中衞將軍,令入居中,專與廢帝遊處。時四海之望,鹹歸宣帝,伯茂深不平,數肆惡言。宣帝以其無能,不以為意。及建安人蔣裕與韓子高等謀反,伯茂並陰豫其事。光大二年,皇太后令黜廢帝為臨海王,其又下令降伯茂為温麻侯。時六門之外有別館,以為諸王冠昏之所,名為昏第,至是命伯茂出居之,宣帝遣盜殞之於車中,年十八。

鄱陽王伯山字靜之,文帝第三子也。偉容儀,舉止閒雅,喜愠不形於。武帝時,天下草創,諸王受封,儀注多闕。及伯山受封,文帝重其事,天嘉元年七月丙辰,尚書八坐奏封鄱陽郡王,乃遣度支尚書蕭睿持節兼太宰告於太廟,又遣五兵尚書王質持節兼太宰告於太社。其年十月,上臨軒策命,策訖,令王公以下,並宴於王第。六年,為緣江都督、平北將軍、南徐州刺史。宣帝輔政,不令伯山處邊,光大元年,徙為東揚州刺史。累遷徵南將軍,護軍將軍,加開府儀同三司,給鼓吹並扶。

伯山寬厚,美風儀,又於諸王最長,後主深敬重之。每朝庭有冠昏饗宴,恆使為主。及遭所生憂,居喪以孝聞。後主嘗幸吏部尚書蔡徵宅,因往吊之,伯山號慟殆絕,因起為鎮衞將軍,乃謂羣臣曰:“鄱陽王至可嘉,又是西第之長,豫章已兼司空,其亦須遷太尉。”未及發詔,禎明三年薨。尋屬陳亡,遂無贈諡。

長子君範,未襲爵而隋師至。時宗室王侯在都者百餘人,後主恐其為變,乃並召入,屯朝堂,使豫章王叔英總督之,又陰為之備。六軍敗績,相率出降,因從後主入長安。隋文帝並配隴右及河西諸州,各給田業以處之。大業二年,隋煬帝以後主第六女婤為貴人,絕愛幸,因召陳氏子弟盡還京師,隨才敍用,由是並為守宰,遍於天下。君範位温縣令。

新安王伯固字牢之,文帝第五子也。生而龜,目通睛揚白,形狀眇小,而俊辯善言論。天嘉六年,立為新安郡王。太建七年,累遷都督、南徐州刺史。伯固嗜酒,不好積聚,所得祿奉,用度無節。酣醉以後,多所乞丐,於諸王中最為貧窶。宣帝每矜之,特加賞賜。輕率,好行鞭捶。在州不知政事,出田獵。或乘眠輿至於草間,輒呼人從遊,動至旬。所捕獐鹿,多使生致。宣帝頗知之,遣使責讓者數矣。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