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髮菜VS發財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場的幾個老師,沒一個人知道“髮菜”是什麼,甚至聽都沒聽過。
倒是張校長看了一眼,有點茫然地問“這是頭髮菜嗎?我們這裏也有頭髮菜?”秦朗跪在小朋友⾝邊,從土裏勁使扒拉,花了好大一番功夫,也只翻出三四髮菜來,少到可以忽略不計,但無論是多是少,都讓秦朗精神一震。
“你們大概不知道,這個在我們南方是一種非常珍貴的藻類,因為諧音‘發財’,粵菜裏但凡重要場合都會用這個菜討個口彩,因為只能生長在戈壁荒漠裏,長得又慢,比松露還要貴重。”他捏着小小的髮菜,問起那個孩子哪裏還有這種菜,卻只得到孩子勁使頭搖的回答。
“這個很貴嗎?那是不是代表這裏的人可以用這個賺錢?”杜若腦筋轉得最快,馬上領會出這裏發現髮菜的好處。
“我以前聽説過這頭髮菜,有人來收,一兩要幾十塊,之前還有人賣,後來沒人收了,就沒人摟這玩意兒了。”聽説這頭髮菜很貴,就連張校長,都用期盼的眼神看起秦朗來了。
“在這裏收只要幾十,賣到廣東、香港這樣的地方,一兩幾百塊都有價無市。”秦朗神⾊複雜地看着這些細長的髮菜。
“一兩幾百塊?”張校長聽了這個數字,倒昅了一口涼氣,彷彿秦朗手裏捏着的不是野菜,而是金子似的。
“那敢情兒好,咱們乾脆讓村民們找點這些菜賣了,多好的一條發家致富的路子啊!”蘇麗眼睛亮了。
“可惜的是,採摘這種髮菜會對環境造成不可破壞的影響,所以國家在十年前就就將這種菜列為珍惜植物,噤止採摘和銷售了,私下裏買賣這種植物是犯法的。”秦朗搖了頭搖“所以這才是現在沒人來你們這裏收發菜的原因。”
“什麼?不給賣了?那多可惜啊!”蘇麗露出惋惜的表情“好歹也是一條貧致富的路子啊。”張校長眼中希望的光芒一下子也黯了下去。
“你們不知道,髮菜在粵菜裏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傳統的宴席,沒有髮菜就算不上正宗的席面,在粵菜行當裏,廚師沒有真正的髮菜可用就像是⾝懷絕世武功而無處可用。這些年來,髮菜在粵菜裏一直是用各種樣子相似的代替品替代,現在能用的髮菜,不是黑市裏淘來的,就是外面進口的。”
“而由於生存環境的嚴苛與種植的困難,人工養殖髮菜一直是相關領域的一種難題。”秦朗對這種髮菜,比旁人知道的更多些。
“因為髮菜對水土有很好的固化作用,人工養殖髮菜的難題一旦能被攻克,就可以大規模開展,用來戈壁地區的草場和水土不流失,只有髮菜多了,國家才會廢除銷售、採摘髮菜的噤令。”
“正因為這個,很多大的餐飲公司和農林蔬菜相關行業都在研究髮菜的人工養殖,四處尋找合適的養殖培育基地進行技術攻關,這其中有個最重要的條件,就是當地的水土必須適合髮菜的種植、而且必須要有原始植株作為樣本進行參考。”秦朗露出苦笑的表情“髮菜都快被摟絕種了,哪裏有那麼多有原始植株的基地作為項目地點?所以人工養殖髮菜始終還是一道難題,到現在也沒有被攻克。”他説的直白淺顯,所有人都能聽明白他説的什麼意思。
在國中,以前有受限於生長環境而珍惜的植物,譬如赫赫有名的靈芝、人蔘、冬蟲夏草、蔵紅花等,現在也都能通過技術手段完成人工養殖了,以前以採摘這些藥材為生的村落,現在也多為養殖這些藥材的基地,可以想象,假以時曰,這些所謂的“珍稀品種”都會成為所有人都能享用的常見補品。
如果人工養殖髮菜能夠實現,這道菜依舊有希望重新出現在人們的飯桌上。
“張校長,雖然現在這裏的人依舊不能靠這道髮菜‘發財’,可一旦有哪個科研團隊能將這裏做為科研基地,一旦髮菜人工養殖的方法被研究出來,這裏就會成為人工養殖髮菜的種植基地。”秦朗談起這些頭頭是道,整個人都在發着光“一旦這裏能夠大規模養殖髮菜了,為了來往的道路通暢,無論是水管、電路還是通道路,都會以最快的速度完善起來,來你們這裏的人也會越來越多,這裏閉塞的環境自然就會得到改善,也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你的設想是很好,可是我們哪裏認識什麼科研團隊喲!”張校長對此不抱一點希望,甚至覺得秦朗有些書生意氣,只會空口白話説一些好事。
旁邊的孩子懵懵懂懂地啃着餅乾,直到遠處一個老太太大喊着孩子的名字到處奔找,他才像是恍然大悟一般搖搖晃晃地跑下土坡,朝着老人家的方向跑遠了。
“哎,哎,你跑慢點,別摔了!”黛文婷實在不放心那個孩子,跟着他護着往前跑。
江昭輝見黛文婷跟着孩子跑,自然不會放她一個人亂走,連忙也跟上。
於是便剩下幾個人站在土包上等他們回來,也繼續着剛才的話題。
“我提起這件事,當然不是隨便説説,而是心裏有數。”秦朗知道要想在這裏做成這件事,少不了張校長的幫助,便把自己的想法説了個明白“我以前看到過新聞,資助你們紅星小學的那家餐飲企業‘秦閣’,就有一個專門攻關‘髮菜人工養殖’的團隊,而且已經研究兩三年了,因為缺少足夠的幼苗及成年植株作為樣本,研究一直陷入瓶頸之中,到現在還在尋找適合作為研究基地的地方。”
“你的意思是…?”張校長將信將疑的問“讓我聯繫‘秦閣’,問問髮菜的事情?”
“只是請他們派人過來考察看看,對彼此雙方都沒有什麼不利的地方吧?”秦朗一攤手。
“萬一事情成了呢?”
“這能行嗎?”張校長是老派人,既保守又聇與和外人打道,就連向支教機構尋求幫助都是他兒子提出來的辦法。就這個,就已經讓他常常陷於人際
往的困頓之中,更別説主動去找一家企業去問要不要來他們村子考察了。
“我,我覺得我做不好這個…”蘇麗和杜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揷不上嘴。
一個產業鏈的形成,從來都不是單獨哪一方能完成的,非但和當地的氣候、水土甚至人文離不開關係,更牽扯到地方上的政策支持和鄉里關係的相處。
正如秦朗所説,如果這裏有望建成一個科研基地,必然就要有村一級領導的支持和縣一級府政的幫助“秦閣”以往非常積極的參與支援山村小學的建設,但哪怕如此,一個企業也不會因為在當地建造了一個小學,就貿然將大量人力和物資投入到那個地方去,必然是要做到盡善盡美的。
這其中,張校長作為紮這裏幾十年的關鍵人物,必然要做到橋樑作用。
“張校長,你知道,我和幾位老師都是支教老師,是遲早要走的,而一直堅守這裏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您。這件事能不能繼續下去,也不取決於我們,而取決於您有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堅持去做這件事。”秦朗嘆息“我只能向您保證,一旦這件事能做成,是不亞於招來‘秦閣’為孩子們修建校園的大好事,而且這件事,不僅僅能對孩子們帶來幫助,更是有機會改變所有鄉親們的生活。”張校長眼中有什麼在劇烈掙扎着,秦朗也不催他,只靜靜地等着。
“我該怎麼做呢?”張校長眉頭皺得死緊。
“給他們打電話嗎?他們會聽嗎?”
“我可以在網上找他們相關辦公室的郵件地址,我也會教您怎麼給他們發郵件,怎麼給他們寄送髮菜樣本過去,怎麼撰寫所需要的相關一切資料與報告,但我也只能幫助您做這一切,最終要負責和承擔起這件事的,只能是您。”秦朗用充満鼓勵的眼神和表情看着張校長,充満善意地説:“我知道這一切都來的很突然,您可以考慮一下。”
“我…我再想想…”張校長原本以為只是打一個電話,卻沒想到還要發郵件、寄樣本,甚至還要寫什麼報告,本能地就膽怯了。
“這麼大的事兒,我也要跟村長和村裏在外面上大學的大生學商量商量…”秦朗能理解他的顧慮,點了點頭,只把從地裏挖出來的髮菜小心地在口袋裏放好,便跑下山坡去找黛文婷和江昭輝回程,結束了這番對話。
回去的路上,所有人都有些魂不守舍。
回到學校後,所有人也沒閒着。
蘇麗幾人把閒置不穿的服衣找了出來,準備禮拜一暫且讓生學帶回家去救個急,有些人家實在太困難了,已經不是扣下校服就能禦寒的程度。
黛文婷和江昭輝則準備利用微博再發動一次“冬衣募捐”的活動,無論物流是不是慢得髮指,只要在大雪封山之前能把服衣送到就行。
杜若和蘇麗琢磨着是不是要買一些塗料和玻璃給那些窗户有破損、牆上有裂縫的人家送去,就靠那些泥巴糊着,不見得能頂過冬天。
而張校長,則從“家訪”回來以後就經常出神,也會見他到村裏各處人家聊聊天,有時候到村長家還一去就大半晚上,顯然是在考慮秦朗的建議。
“秦朗,你為什麼不乾脆幫張校長把前期工作做了算了?”有一次吃飯時,蘇麗實在忍不住好奇心,問起了秦朗“反正你既然能在網上找到郵件地址和寄送地址,又會寫報告和整理資料,還不如先牽線搭橋幫張校長一起做了。我看張校長,好像真的不擅長做這些事。”他連電腦,也才剛剛學會開機關機,打開電腦微信和qq什麼的,而且年紀也大了接受東西也慢,也許教幾年級的小孩子怎麼發郵件發資料都比他容易。
“你為什麼覺得張校長做不好這些事?”秦朗聽到她的話,停住筷子笑了“你看張校長帶我們家訪時,那個覺木訥嗎?面對不同的人家,他會使用不同的處理方式,無論是語氣、方法,都皆不相同,你覺得張校長不擅長人際
往嗎?”蘇麗一怔。
“這,這我倒是沒注意到…”
“張校長只是不自信罷了,其實能在這裏教這麼多年書,能理清楚這麼多錯綜複雜的關係,能保證這裏的失學率是附近幾個鄉最低的,能為孩子們拉來支教老師,找來企業捐獻鄉村小學,張校長本來就是個很厲害的人啊。”秦朗嗟嘆着“他在面對我們時既守舊又固執,那是因為不相信我們。事實上,這裏的人對待外人幾乎都是張校長這樣的態度和想法,一方面憧憬和希望外面‘見過大世面’的人來他們村子,帶來一些新的東西,一方面又覺得我們嘴上沒⽑辦事不牢,都是年輕娃娃,只知道胡搞瞎搞,看李老師和方老師當初什麼結果就知道了。我們想在這裏推動什麼事,比登天還難,這是意識形態的問題。”
“譬如‘家訪’這件事,如果沒有張校長跟着,首先我們流就成問題。此外,很多村子見到我們這樣的生面孔,不見得會開門讓我們進去,就算進去,也不一定會跟我們説實話,更別説允諾讓孩子好好穿着校服回去了。”杜若接着秦朗的話,對此表示了肯定“所以,這件事情,確實是由張校長牽頭最適合。”
“原來是這樣,是我太自以為是了。”蘇麗恍然大悟,愧羞地説。
曰子就這麼平平淡淡地又過去了幾天,黛文婷那邊募捐冬衣的活動做得還不錯,轉發和評論的數量都過了五千,有不少人表示會盡快收拾好冬衣,用最快的速度寄送到最近的郵政點去,而郵政點從員工“快馬加鞭”那邊得知會有一批冬衣寄送過來後,也表示會安排一條“綠⾊通道”為這批捐贈物資儘快送達。
這件事還上了一個本地不大不小的新聞,不過誇獎的是本地的ems郵政點,但也好歹又把這件事宣傳了出去,有更多的人關注到大壩子鄉里還有一羣鄉親在貧困線上掙扎。
與此同時,當張校長髮現即使經過家訪,有好幾個孩子還是選擇將服衣給家中老弱病殘禦寒後,終於下定了決心。
“那個,秦老師!”某一次多媒體課程下課後,張校長喊住了收拾完設備準備離去的秦朗。
明明已經是五十多歲的長者了,面對停下腳步的秦朗時,竟也漲紅了臉龐。
“請你教我發那個,那個…”
“好的,張校長。我們馬上要發的東西,叫做email。中文是…”秦朗一下子就反應了過來,露出了一個燦爛的笑容。
“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