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第八十八章袁氏兄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安二年(197年)的戰事,隨着馬超叛幟高張而轟轟。在西方,關西羣雄和羌蜂起響應,張律和伍子方收縮防線準備反擊;在北方,軻比能也聚集起大軍,戰事一觸即發;在南方,袁氏兄弟終於放下成見,各自集結兵力,準備起兵相應;劉表多少有些猶疑,但他與張涵並不相鄰,便默契地收縮了兵力,稍稍表示了傾向。加之,行揚州刺史太史慈在江東作戰。一時間,張涵四面楚歌,戰火即將全面點燃。
外諸胡時刻窺視着富饒的華夏,張涵向來以鮮卑為假象敵,兩方關係很不好。尤其是,張涵嚴厲限制鐵器外
,更引起了鮮卑人強烈的敵意。張涵與中部鮮卑的戰事時大時小,但始終沒有停息。原來的護烏桓校尉營,如今已改為上谷大營了。王文祥接替高順後,不時派遣
鋭騎兵,遠出
外燒殺劫掠。騎兵的規模不大,但破壞
極強,所過之處往往雞犬不留,迫使鮮卑人不敢靠近邊牆放牧。軻比能也曾反擊過幾次,卻都在上谷大營溝壑縱橫的防禦前,撞了個頭破血
。這兩年,鮮卑人也學乖了,每到
夏之際,便組織大批
鋭騎兵分區截殺漢騎。彼此之間的傷亡都很大。和草原鼠、野兔、旱t<斑順之後,被列為草原大害之一。
這種消耗戰術不可逆轉地削弱了中部鮮卑。軻比能是個聰明人,形勢人他如何不知。早就在聯合東部鮮卑和西部鮮卑,準備對張涵開戰。只是,張涵軍強盛,又有意分化鮮卑。在派遣使者
涉後,兩部鮮卑通過邊市獲得地鐵器勉強也能維持。兩部鮮卑既無切身之痛,自不願意冒然與張涵為敵,隱約還有點幸災樂禍。
在鮮卑人的眼裏。漢人再強大,也無法生活在草原上。只要審時度勢,遲早會有機會的。換句話説,兩部鮮卑依然是老辦法,漢強則和,漢弱便攻。不肯為軻比能火中取栗。故而,軻比能説的再動聽,也遲遲不能説服他們。而沒有達成一致之前,軻比能也不敢大舉進攻張涵。一旦中部鮮卑損失過大,其它兩部鮮卑就會毫不留情地併它…草原之上,歷來如是。因此,見到馬超的使者,軻比能是大喜過望,只覺是天賜良機。
當然,軻比能也不會為馬超分憂的。他一面滿口答應。一面誇大了自己的困難,向馬超要這兒要那兒。並在稍微晚些時候。悄悄派遣了使者到信都,及兩部鮮卑。到信都的使者要求恢復邊市。他地言辭很是謙卑。聲稱如蒙准予,願意獻上燕國閻柔的首級。
張涵聞知此事,一笑置之。軻比能此舉一是麻痹,二是窺探,全無半點誠意。張涵便使人慢慢與之商談。
江東的戰事一直按部就班地進行着。短暫的休整以後,太史慈沒有繼續屯兵不前,反而高歌猛進…分遣兩路大軍同時向東西進軍。每路大軍都有兩萬人馬,又採用了投石機、黑火葯等犀利的攻城器械。兩軍攻無不克,迅速佔領了江乘、句容和毘陵三縣。
至此。太史慈已在江南攻取了五座縣城,在這西抵溧水、東到無錫湖、方圓數百里的區域。各軍之間相隔不遠,不過一二路程,十萬大軍背靠長江,不慮補給,彼此之間又可以互相支援,形成了一塊穩固地
據地。
顯而易見,孫策割踞江東的企圖,已經不可能實現了。無奈之下,孫策只得假戲真作,在與太史慈涉後,將家眷送往了信都。
至於甘心與否,那是閒話了。形勢比人強。丹陽守軍兩面受敵,城池又不可依靠…火葯的威力極為震撼…指定是守不住的。孫策的勝算實在是微乎其微,他也沒多少選擇餘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孫母、孫權等人的車隊在前往曲阿的途中,遭到了‘張軍’的襲擊。這在孫策軍中引起了小小的爭議,孫策卻沒有改變主意。用周瑜地話講,曹這也太欺負人了,難道這點兒小伎倆也想騙人嘛…
周瑜此話沒錯,這事還真是曹乾的。
孫策是想投降了,曹自不願意。假若太史慈在江東站住了腳跟,那張涵席捲天下之勢便無法阻止了。無論如何,曹
也不能讓孫策投降。如果可以,他甚至希望能出兵支持孫策。然而,曹
與孫策仇深似海,兩軍血戰剛剛結束,便是雙方想要合作抗張,不説使者往來需要時間,成功地可能
也是微乎其微。既然正面聯合不行,曹
便想跳板孫軍與張軍的關係。反正,只要阻止了孫策投靠張涵,他也就算達到目地了。於是,曹
派遣夏侯惇、許諸二人領了一支人馬秘密潛入吳郡。
説起來,夏侯淵行軍神速,是最適合的人選。可惜,他已經戰死在轘轅關前。曹只好派自己的左右手夏侯惇去領軍。此時,許諸不是曹
的部下,而是袁紹派了協助曹
的將領。不過,曹
為人極富領袖魅力,在袁軍中威望很高,他倒也能指揮的動。夏侯惇果敢,許諸勇猛,曹
也是下了很大的本錢。
然而,吳郡是孫策的地盤,潛入地曹軍雖然鋭,但人數很少,只有六百多人。孫策重兵護送,又事不湊巧,曹軍最終沒能成功。
這是天意啊!曹不由得
嘆連連,遂領兵
退往九江郡,準備依長江以守。
五月十四,海軍大破袁紹水師,斷絕了曹
的退路。
五月二十二,太史慈猛攻七
,曹
親自上陣,全軍屹然不動。太史慈便以大彈、瀝青彈縱火襲營,並投擲了不少炸彈,曹
不幸曹軍大潰,陣斬將領計有夏侯惇以下七十三人,斬首四千七,俘獲四萬餘眾。丹陽平定。
隨後,太史慈驅使着孫軍渡江作戰。這正是表現的時候,孫策也不推辭,而廬江太守陸康也從詔命領軍前來助戰。兩軍合力,未待張軍上陣,就迅速攻克了九江郡…顏良戰死。揚州平定。
接下來,也不待袁氏兄弟起兵,張涵先行下詔譴責袁紹縱兵(曹)作亂,圖謀不軌,宣佈興兵討伐他。
張奐在北,由山陽、濟陰統兵五萬南下,進軍梁c;太史慈揮師北向,十萬大軍(包括了孫軍和廬江軍)直抵汝南。
袁紹不由亂了陣角,邊抵抗,邊辯解。措辭時而温和,時而嚴厲。前後對照,令人不知所云。本來,袁紹集結了數萬大軍,是想開戰來着。可是,袁紹軍在揚州血戰了一年多,新敗不久,士卒十分疲憊,士氣也很是低落。實在不是合適的時候。將領不贊同者甚多,袁紹也心知肚明,一直下了決心。等到時間進入了五月,江淮等地又發生了蝗災。
這兩年,大漢國災害不斷。大前年一場大蝗波及七州,豫州是重災區。前年,天下大旱,豫州也受了牽連。去年,好不容易好些,袁軍卻征戰了一年多,糧草早就不充裕了。這次蝗災一起。可就要了袁紹地命。
常言説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餓着肚子的士兵是沒有戰鬥力的。別説出兵大仗,今年能否養活這些兵馬還是個未知數。你説,袁紹能不慌嗎?
到了這個地步,傻瓜都知道勝敗了。望風來投者絡繹不絕,事態便直轉急下,一發而不可收拾了。張軍兵鋒所指。勢如破繡。許多郡縣不必攻打,羽檄一至,官員守將立即舉城投降。
短短的半個多月時間,張奐和太史慈便匯合於縣城下了。縣是豫州的治所,也是袁紹的老巢所在。袁紹存了死志,不動聲。從容不迫。但是,袁軍的軍心已亂。每天晚上,張軍都會抓到不少逃兵。數倒猢猻散,這才是人之常情。
六月十九,縣城破,袁紹衝陣而死。諸軍皆降。四世三公、關東盟主、極一時的袁紹勢力就此灰飛煙滅。消息傳出,天下震驚,各路諸侯無不兔死狐悲。
六月二十五,張涵下詔斥責袁術“奢
肆
,征斂無度。擅自興兵”云云,
興兵征討。大軍未至。袁術已經上表自陳其罪…袁術投降了。張涵這才徵召袁術和呂布入朝。兵臨城下,二人都聽從了詔命。
與此同時。張涵還徵召了荊州牧劉表入朝。
劉表這人才能是有地,但優柔寡斷。此次,蒯越、韓嵩、別駕劉先等都勸劉表出兵幫助袁紹,劉表卻拿不定主意。待到袁紹勢力頃刻之間內土崩瓦解,大局已然確定,再要做些什麼,卻早已經來不及了。
不過,荊襄富足。劉表擁兵十萬,也不甘心就此投降。劉表就上表陳説困難。表示願意讓長子劉琦入朝作為人質。
當時,新闢的揚州、豫州和南陽郡都飽經戰亂,民生凋蔽,又恰巧遇到了蝗災,不足以支持大軍征戰。而西北戰事方興,北方鮮卑又興兵,張涵就想同意了…反正也是早晚的事,卻也不急。戲志才勸止了他。
“丞相,大軍不可輕出…”果然,還是戲志才瞭解張涵,一句話就把他給説動了。至於後面的“威凜宇內”、“天下歸於一統,此其時也”、“天予不受,反得其咎”什麼的,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張涵一想,大軍每次出動,都需要鉅額的錢糧,此刻都到了荊州,再往回走,豈不是做了無用功。再説,張涵兵力充沛,也不差這區區十五萬人馬。
於是,張涵就同意了劉表地要求,並催促着劉琦趕緊到信都去。答應歸答應,張涵可沒有真撤軍的打算。只是在整編揚、豫等地的軍隊,賑濟災民…用低廉的價格大批僱傭災民休整道路、運輸糧草…時刻準備着討伐劉表。
這時候,大漢國只剩下益州(巴蜀)、荊州、涼州和州四州,張涵尚未佔領了。涼州正在打,益州夠不着,荊州已動了心思,張涵自然也不會放過
州的。
然而,州的情況又與劉表不同。
趾太守士出自
州名門,聲名久著,家族勢力很大。不但自己是太守,還趁亂將弟弟士壹,表為合浦太守;次弟士黃有,表為九真太守;三弟士武,表為南海太守。這樣一來,
州七郡,士家就掌握了四郡之多。而且,士家是蒼梧人氏,在該郡影響力也很大。
另外,士在南蠻中也擁有極高的威望,史稱“震服百蠻。”況且,張涵也沒有能力在現在討伐州。因此,張涵直接徵召了士的兩個兒子士廞和士徽入朝,以為人質。士是個很識時務的人,他聽從了命令。然後,積極配合張涵派遣的
州刺史韓彰,驅逐了劉表派遣地
州刺史賴恭,並斬殺了蒼梧太守吳巨。
不管怎麼樣,張涵在名義上又控制了州。當然,韓彰這時實際掌握的,只有鬱林一郡。直到數月後,新派去地蒼梧太守完成了對郡兵的整編,蒼梧郡才真正算是張涵地領地了。那時候,已是過了新年,是建(198)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