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努力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寶寶,你最近學習很努力呀!”

“是的,母親用心良苦,我也要盡心盡力…”張涵不知道,張何想説些什麼,隨口答應着。

眉頭微蹙,張何搖搖頭“寶寶,我可不是在誇你。用心是好事,可你每天只睡四五個時辰,整天學習,你母親很擔憂你的身體。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這是《禮記》裏的一句話,講述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國之道,用在這裏,倒也貼切。

“是,我知道了!”張涵也知道自己有些急切了,但是,想到將要面臨的一切,他就緊張。

‘這樣的狀態可不行,緊張和焦慮,可沒有好處’,他暗自告訴自己,‘別擔心,你能行’。然後決定,讓自己放鬆一點兒。反正,孩子的身體需要睡眠,他每天睡九到十個小時,多一個小時不無小補。

再説,孝順孝順,百孝順為先。

“柳媽,我睡一會兒,半個時辰以後,再叫醒我。”

“好的,去睡吧!到時候,會叫醒你的。”回到房中,張涵馬上告訴媽,午餐後增加半個時辰的午睡時間。

待他醒來後,柳媽已預備好涼水,以備他洗臉。然後就是閲讀時間了。

張涵把幾來所學通通朗誦一兩遍,沒有疑問,並大體記憶好,就開始閲讀其他書籍。

書籍是極為寶貴的,不論是寫在絹上,寫在竹簡上,還是寫在紙上,它都需要一個讀書人專心致志地抄寫許久。而且,在很多時候,書籍是有錢也買不到的。張氏世代書香,藏書也不是很多,算上張王氏嫁過來時陪送的書籍,張氏藏書也不過三千左右。

花費了四年時間,張涵將這些書都通讀了一遍。為了能夠讀通、讀懂、讀透,他記下了大量讀書筆記。儘管有些還不盡人意…張王氏説他“讀書不求甚解”但通暢地閲讀已經不成問題。而開闊的視野,也使張涵不僅能旁觸類通,學識上遠超同齡人,在很多地方,還提出了新的見解。

書看完了,張涵也沒有辦法,就只好挑些有用和興趣的,如經學、軍事、法律、地理和天文等書籍,一遍遍反覆閲讀。時間一長,不少書籍他都能夠倒背如了。

這裏要説明一下張涵的記憶力了。也許是年紀小的緣故,也許是他現在用心,反正張涵覺得自己的記憶能力好了許多。當然,距離過目不忘,還相差甚遠。不過,一篇文章的話,記上三五遍,他就能背誦的很暢了。

張涵閲讀的地點並不固定,有時是在自己屋裏,有時是在庭園裏,大致在二三個地點中選一個。

後來,妹妹囡囡長大一點兒,會認人了,對張涵漸漸依賴,頗為親近。張涵的閲讀地點便轉移到她那兒了。反正,囡囡醒着,張涵就大聲朗誦;囡囡睡了,張涵就默默閲讀,倒也不耽誤什麼。

囡囡與張涵不同,完全繼承了雙親大人的優點,長的比他好看許多。輪廓分明,大眼睛,高鼻樑,粉嘟嘟的臉蛋,分外惹人喜愛。張涵也滿喜歡這個小東西的。常常捏着她的臉頰,把她欺負的“哇哇”直叫,然後再小心的哄她高興。

從某種意義上講,張涵在失去張何這個出氣筒後,把囡囡當成新玩具了。

吃過晚餐,就是張涵的‘練字’時間。

對了,就餐也是禮儀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張氏這樣的家族,對於禮儀的教育非常之嚴格。從剛剛學會説話開始,禮儀教育就開始了。這裏説的禮儀,不光是狹義的禮儀,而是包括了言談舉止,説話辦事等各個方面的知識,甚至還包括了世界觀。

這樣一來,長大的孩子會把禮儀刻在骨頭裏,形成本能。常有人説“良家子弟”、“大家閨秀”就是指的這一類人。

張涵在此方面,遠不如其他方面表現出。他前生養下了太多的惡習,一時很難改正。好在他終歸個‘**’,對此又很重視,慢慢的倒也能做的不錯了。只是在偶爾不注意時,還會出原來的惡習。

在接受教育以後,張涵發現禮儀不是什麼封建殘餘,而是非常有意義的,從很多方面表現了個人的修養。二十一世紀提倡的素質教育,張涵認為,與禮儀是一路貨

以就餐為例,《札記-曲禮》記載為:“毋摶飯,毋放飯,毋歠,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母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用白話説,就是‘取飯時不要把飯摶成團,不要把手中的剩飯放回食器,喝湯時不要傾不止(要用湯勺),上菜時舌頭不要在口中作聲,不要把骨頭啃得有響聲,不要把咬過的魚放回食器,不要把骨扔給狗,不要專吃最好的食物,不要用手揚去飯的熱氣,吃黍時不要用錯餐具(要用匕,不可用筷子),吃羹時不要連羹中的菜都不嚼就下去,不要重調主人已調好味的羹,不要當別人面剔牙,不要重調主人已調好味的醬。’張涵覺得,這很有意義,不管在哪個時代都如此。因此,他非常認真的學習着這一切。

説白了,與人打道,就必須要懂的這些兒。如果一個人説話做事,總表現的很失禮,很丟人,別人自然就看不起他,也就別談什麼發展了。

晚上的‘練字’加上引號,是因為張涵在晚上沒有人在一旁,就可以做許多不為人知的事了。柳媽不識字,基本也就毋須擔憂密。

張涵在晚上確實也練字,但他練習的是行書。行書是介於揩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筆體。漢時通行的是隸書,即張飛擅長的八分體…標準的‮試考‬科目。楷書要在過些年才能形成,也就是説,如今行書沒有成型,至少還有很大的改進餘地。張涵從中看到了機會。

加之,張涵前生練習的,就是以行書為主,他有基礎。沒有字帖,行書的特點,行書的結構卻都裝在他心裏,張涵有信心將其重現出來。自然,他的行書也許…呃,應該是不可能達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的水平。但花些工夫,卓然成家,將成的行書再現於世,還是很可能的。

不過,張涵的時間很緊張,他還要趁着記憶比較清楚的時候,把前生所學都記下來,以防止將來遺忘。沒有辦法,他只好將練習書法與記錄所學同時進行。至於效果差上許多,那也顧不得了。

在記錄的時候,張涵有意識的採用了簡體字,並在關鍵的部分,使用了漢語拼音。張涵想到什麼就記錄什麼,數學、物理、化學、軍事、天文、地理、生物、工業々業…無所不包。

但是,條理混亂,簡單略,甚至錯漏百出,也就在所難免了。但這個時候那裏還顧的上這些,他總覺得危險就在他背後緊緊追趕。不知不覺中,他常常超過他的預定的睡覺時間戌時,即八點。張何不得不又與他談了一次心,張涵才有所收斂。

【做人要厚道,看書要砸票】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