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落日這章免費可不是沒有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州是古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富饒之地。自張涵知青i張角、張純等亂,青州人口不降反升,青州上計的人口數量增加到了55萬,近百萬户,每年上繳的賦税也稍有增加,增加的倒不多,約為十分之一強,但在總量減少的時候,這種增加就頗為引人矚目了。總而言之,青州在大漢國的地位是愈來愈重要了。
自中平元年以後,靈帝被迫停止了西園賣官,唯有張涵始終如一,年年給他送上厚禮,故在靈帝心中,對張涵信賴有加。這也不是希奇事,青州年年如此,陽已有些習以為常了。在陽的紛紛擾擾中,張涵本希望能讓青州淡出。然而,青州黃巾這一起事,張涵的期望便化為泡影。此事牽涉面廣,人員眾多,實在是遮掩不過去。
既然如此,張涵就轉而示弱。示弱無非是説黃巾多麼強大,青州如何窘迫,勝利如何得之不易,形勢有多危急等等。
張涵將起事黃巾的數量猛增到十萬,又稱“靈帝德被四海,錢山慕其德”云云…張涵不惜筆墨,洋洋撒撒花費了很大的篇幅,來讚美靈帝,讓看到此奏章的大臣都掉了一地的雞皮疙瘩。然後,詳細地描述了敵我的兵力對比,以及作戰部署,以事實表明,若非運氣好,青州恐已不堪設想。
青州兵力不少,但要分兵守衞六個郡國、65個城池。在北方又面臨着烏桓地壓力,一縣之中不過兩三百兵丁。如果事先沒能得到準確無誤的情報,大部分縣城是無法抵抗黃巾攻擊的。到時候,黃巾得到錢糧武器,再裹挾民眾,青州的局勢必靡爛。
然後,張涵強調徐州黃巾勢力龐大與青州兵力的薄弱。
青州地處內郡,兵馬素來不多。黃巾之亂中,青州基本也沒有波及到,自然也就沒有大肆擴軍。此時此刻,青州總兵力也不過三萬四千餘眾,州兵不足三千人。在伍子方帶軍遠赴幽州後,張涵手裏的直轄兵力更降低到不足五百。全憑前期招集的郡國兵支持。如果沒有二張烏桓之事,青州臨時召集郡國兵,肯定是來不及的。所以,張涵地困難也是實實在在的。
張涵如此行事是出自無奈,事已至此,能擴兵便擴兵,不能擴兵也不損失什麼。
不過,陽接到了表章,卻很是重視,這幾年來。大漢國滿目瘡痍,青州穩定的税賦便越來越重要了。不可能不重視的。靈帝看到表章,都難得的反省了一下。覺得似乎有些過獎了,但他還是欣然接受了。畢竟,肯讚美他的表章不是很多。
出乎張涵意料,朝中經過一番討論,竟詔準了他地擴兵請求,准許青州擴兵至五千。張涵仔細一琢磨,就覺得不對勁。青州原有州兵三千,增至五千。也不能説沒增加,但與被駁回了也沒有多大差別。宦官們出了力。何進也表示了贊同…這一階段,何進與張讓的關係依然相當密切,張涵還沒有被要求,就兩者的關係明確立場…不應該如此的。青州擴軍是有實際需要的。
若是不信任他,那就乾脆直接駁回了事,至少也要另派一位校謂到青州統兵;若是信任他,也不能只增兵這麼少。要知道,伍子方統兵三千,還在幽州,青州增兵兩千,起不了什麼作用的。=[=:必須謹慎對待。
“這有什麼希奇的!”戲志才一語道破天機。
原來,問題出在冀州刺史王芬身上。王芬就是被人一煽動,便準備廢靈帝,立合肥侯的那位。
王芬地圖謀,並沒有。然而,他的運氣很不好。靈帝準備返回河間舊宅巡行一遍,是他地親生母親董氏的想法,王芬便以黑山賊猖獗,戍衞靈帝為由擴軍二萬。正在這個時候,陽北方有赤氣經天,到了夜午時分愈發明亮,橫貫東西。這東東在大漢國曆來被視為上天地警誡。太史估計是得到消息了,就奏言説北方有陰謀,不宜出巡。靈帝不能賣官收錢之後,便造了萬金堂,把國庫都搬到那兒去了,這一出巡花費巨大,他不怎麼願意出這麼一大筆錢,如此一説,靈帝也就算了。
這樣一來,王芬擴軍的理由便不存在了,因而罷兵。不久,王芬還都陽,這本是很平常的一次調命,像張涵這樣長期擔任刺史的,並不是慣例。但是,王芬作賊心虛,懷疑事情敗了,不敢去應命,當即解去印綬,悄悄跑到平原去找襄楷…然後,王芬便在平原‘自盡’了。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便就此完結,所有參與者都安然無恙,只有王芬自己忙了許久,卻圖然斷送了
命。
不過,當事人沒事了,陽卻不能就此罷休,好端端一位刺史怎麼突然死在平原了?這一定是出了問題,而且還肯定是大問題。誰也不是傻瓜,聯繫到之前王芬要求擴軍一事,陽諸位重臣不明白細節,也能推斷出個八九不離十來。
“…,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准許青州擴軍,實在是天大的信任了。”戲志才搖頭晃腦把事情的前後説了一遍,很是得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看來他的眼光不夠長遠,就是尺有所短、智者千慮了…看看多簡單,主公怎麼就不明白呢?
“朝中很重視此事,是必然的…”張澗在一旁接了一句。
這樣地事情不可能不重視,冀州是九州腹地,地方富饒,位置重要,是大漢十三州里相當重要的一個州,冀州刺史突然出了這種事,靈帝地不得人心可想而知了。但是,這種消息不會有人分析給靈帝聽。靈帝自我覺向來良好,誰要是一瓢涼水潑下去,靈帝會否虛心採納,傻子都知道。所以,諸位大佬商量了好一番,就把御史中丞韓馥任命為冀州刺史。
御史中丞與尚書、司隸校尉並稱三獨坐,是朝中重臣,韓馥本人也素有清名,派他去冀州,陽對此事是非常重視了。
張澗斷言“在這種情況下,朝重大臣們肯定會反對青州擴軍的,多半還會想方設法另派人來分薄張涵的權力…”這話一説出來,在座的都不傻,明白事情的經過多半如是。不過,張澗言之連張讓説了什麼,哪位大臣反對,都説了什麼,何進甚至連後將軍袁隗、尚書盧植等人説話的語氣,都一一講述的清楚明白,這就過份了。
張涵和戲志才一言不發,從上看到下,再從下看到上,上下打量着張澗。一會兒工夫,張澗就頂不住,訕笑着説:“伯卓來信了,信使在路上遇到了黑山賊下山劫掠,耽誤了一段時間,剛剛送到…”張澗便把譯文拿了出來,雙手遞給了張涵。關係重大的書信,從來都是使用密文的。張涵對密碼沒有研究。但是,選擇一套書,用數字表示某卷某頁某行的某字,並不是多複雜的事,而沒有這套書的人,想要破譯密信,卻是不可能的。
御史中丞本是各州刺史的頂頭上司,各州刺史每每年派人上陽奏事,就是要向其報告。張涵自然也少不了與韓馥打過道。彼此之間,雖然沒有見過,張涵卻知道不少。韓馥這人不是非常貪官,卻也非是清廉之人。張涵平
裏送上的
製筆紙,節
裏送上的土特產品,韓馥也都收下了。
“韓文節非碌碌之人,但膽小怯懦,也不是雄才,太平年間知掌一州,尚可以有些許作為,如今變亂在即…”戲志才搖頭嘆息。張涵卻猛然想起一事來。
“韓文節知冀州。可是件大好事,我現在要結於他,不知應該如何着手?”戲志才不知張涵搞什麼鬼,與張澗對視一眼,張澗也不知曉,略略思量,也知張涵不懷好意,但此時卻不便細想。
“主公與韓文節本有往來。想要結不難,但要得到他地信任卻不容易。韓文節初知一州,原州刺史卻死於大人屬地,大人此刻前去結
,只怕不會有效。
黃巾張饒等入渤海,越河間。與黑山賊聯為一體,張仲華(張英)進不能,不如就此退回。大人可譴使前去,與韓文節商量一下,如何合作剿滅黃巾…”
“文臧所言極是。”張澗也符合戲志才的意見。
“那好,文臧既然如此説了,此事就託付給你了。”
“主公請放心,戲志才必不辱使命!”張涵匆匆與兩人議完了此事,便不再多説,張澗隨着譯文一起遞過來的。還有一封書信。張超在陽久,兩人只在三年前張超成親回魯國時。見過他一面,彼此時常有聯絡。並不陌生。張超來信不多,此次卻不知有什麼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