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元帅话别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海量小说,在【西瓜看书】
“你带了几个有据地斗争经验的红军干部?”元帅问。
“只有我一个。还有一些经历过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同志。”
“做地方工作的呢?是不是抗战时期领导据地斗争的?”将军点头:“是的。…
“哦。”元帅背靠沙发,略思片刻,倾身弹弹烟灰:“抗战时期的连排干部没有全套据地建设的亲身经历。一定要配备几名有着全套
据地建设经验的干部。老挝的问题,一个是打歼灭战,不打歼灭战就难以改变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局势就得不到改观。再一个就是
据地建设、军队建设的问题。”
“是这样。”将军回答:“中央老挝问题工作会议几次都谈到这个问题。我们这个工作组去了首先是调查研究,了解情况。然后,争取有针对地提出一些意见供老挝
参考。”
“到那里只是提意见,”元帅立起身,缓缓踱步道:“不要颐指气使,不是当家做主。任何一个国家的革命,只能由那个国家的人民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搞,旁人只能提些建议,不能越俎代疱。”元帅望着将军,抬抬下颌:“这样的经历我们不是没有过,己所不
,勿施于人嘛!”
“中央也再三强调过。”段苏权随元帅立起身,随元帅朝门口移步。
“我们一定谨记,请聂帅放心。”
“那好。”聂荣臻在门口立住脚,握住段苏权一只手,放低声音,像提醒要出远门的亲人:“苏权同志,你带点警卫部队去。带几个有经验的战士。每人除带支短外.还带一支自动步
,再带
把轻机
。”将军用双手去握元帅的手,心里涌热,用力点点头。那一刻,他又想起晋察冀时期的斗争生活。那时元帅下达命令布置任务之后,也总是这样关心地嘱咐几句…汽车停于钱粮胡同15号院。
段苏权整理一下军风纪,以军人的姿态但又尽量放轻脚步走入客厅。他形容自己的心情是“肃然”、“高山仰止”他幸召晋见的是“战神”共产的军人这样称他,国民
的军人这样称他;人民这样称他,历史也这样称他。
可以说,他没有打过败仗。即使早年在军阀部队作战。
他也是常胜将军。成为革命军人后,即使是在的错误路线下,当红军战略上遭受失败挫折,不得不做重大战略转移之时,他所指挥的每一个具体战役,仍然都是胜仗。
所以,正如朱德荣获“红军之父”的誉称一样,他被军人、百姓尊称为“战神”他就是名震中外的刘伯承元帅。
他不但是指挥过千百次战斗的统帅人物。而且是军事理论家。他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是千百名高级将领的尊师。
“报告刘帅.段苏权奉召来见!”将军不曾礼毕,匆忙趋前几步,伸出双手:“刘帅,您不要起来了。”他知道刘伯承元帅近来身体不好。见元帅起身,忙扶他重新坐好,像学生一样恭敬,自己在旁边沙发上轻轻坐下。
“苏权同志,很快就要走了?”刘伯承平静地询问。
“是。刘帅。”
“都准备好了?”
“可以说…”将军本想说“差不多”却突然想起元帅不喜这类心中无数的模糊词。忙斟酌改口道:“是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你们这次出去,任务很艰巨,很光荣。”刘伯承一字一板,说得缓慢、有力。
“我来希望能得到刘帅的指导帮助。”
“你喝茶。”工作人员送上一杯清茶,刘伯承指指茶水。
他待客永远是清茶一杯,没有香烟水果。他生活的清贫淡泊是工作人员们聊天的一项重要内容,几十位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回忆往事时,都不免慨:“我们是一点光一点油水也没沾上。因为他自己远离这一切。连特供食物都不买不要。”当一些高干子弟开始出国观光、学习。甚至经商时,他的小女儿也曾
慨:“我们没沾上父亲任何光。”
“首先是政策问题,政策和策略是关剑关于这个问题,你要清小平同志将政策杠杠划清楚。”将军在20多年后,虽记不得元帅谈话的全部内容,但这第一条指示他记得清清楚楚。自刘邓大军进中原,揭开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历史一页后,刘邓的名字便历史
地联在了一起。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合作战斗所建立的友谊、信任和了解,都是最深刻而又无可改变的。
“小平同志已经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全面指示。”段苏权回答。
“其次,”元帅伸出两指头“要形成拳头,要改变那种对峙拼消耗,要打歼灭战。”刘伯承略一停顿,加重语气:“打小的歼灭战。一个排、一个连。一个营地吃悼他,力争全歼。”将军频频点头。后来事实的发展正如元帅所指示所预料的那样,无论老挝还是越南,都走上了这条路。他们不可能有中国发生过的那些大战役,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据后来的战报和报纸公开的消息,开始报道的是“全歼一个排”不久又报出了“全歼美军一个连”以后发展到全歼一个营…而在此之前,用中央负责同志的话讲,”歼灭战的问题。
不但老挝不僮,越南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要反复给他们讲这个问题…”
“第三是民族问题。”刘伯承元帅显然对老挝问题是很了解的,缓缓讲下去。
“苗族是个问题。听说,巴特寮有个苗族高级干部,只是大烟就被开除了。
大烟当然是不好,但要耐心说服教育。要有政策和策略,要有原则
,也要有灵活
。不能
离实际环境和历史背影,特别县对少数民族。”将军注意倾听,想到了当年红军长征到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丹桂村时,刘伯承元帅指挥抢渡金沙江,仍不忘记叫人在清真寺的墙上刷出一条大标语:“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这条标语被回族群众保留至今,成为历史的记录。当红军长征经过冕宁彝族地区时,先头部队被彝族围祝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亲自去宣传共产
的政策,井同彝族沽基家支首领小叶丹在海子边杀
饮血,结为盟友。帮助他们组织”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还赠送他们一些
支和一面”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的红旗,打开了胜利北上的道路。
“彝海结盟”又成了民族团结的千古佳话。
“建、建军、建政、建立
据地、处理好民族问题,坚持自力更生,坚持持久战,这就叫任重道远呵。”刘伯承谆谆告诫,”遇问题难解,要请示中央,请示
主席。不要以为麻烦中央,要多请示。…“没有做过这样复杂的工作…”将军微
不安。刘伯承望定段苏权,那双传奇的损伤一目的眼睛一眨一眨;一只眼睛像燃烧的人,一只眼睛像冷凝的冰,给人以斗争热情,给人以坚强意志。他对段苏权做个肯定的手势:“坚持国际主义
神,你过去做得好,现在学了《
逊更可以做好。过去你能坚持正确意见,坚待做老实人,相信你这次一样能做到。”段苏权脸上泛起红晕,心情有些
动。不仅是因为听到了元帅的鼓励和肯定,而且深为元帅的知人知情而
动。
抗美援朝时。将军便据国际主义
神担任过志愿军空军军长、华北空军司令员。他还记得那次战斗——1951年11月2
,空军司令员到安东中朝联合空军司令部检查工作,恰遇我空3师和空14师在朝鲜清川江上空遭遇敌f-86大机群。f-86是美军装备的新式飞机,
能与我们的飞机
能各有所长。但我军机群高于敌机1000多公尺,处于有利态势。
担任指挥的段苏权抓起话筒,下达作战命令,准备利用高度优势捕捉战机打击敌机。可是,站在指挥台旁的空军司令员和苏联顾问却介入了指挥。那里发生了这样一场争论:“立刻命令机群下降高度。”司令贝发令。
“下降高度?”段苏权怀疑听错了。
“敌人在山上,我们在山下,这样如果敌机发起攻击,我们就可以从山下溜跑!”司令员运用了陆军作战的经验。
当年他在陆军确是一员能打的虎将。
“下令降低高度吧。”苏联顾问望一眼中国空军司令员,不知出于什么心态,做了附和。
“不行啊,一旦降低高度,我机群的优势就会丧失,会处于被动挨打的态势!”段苏权担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时,受命组建东北军区空军,曾在哈尔滨航校学习飞行,成为人民解放军两位红军干部最早学飞行的将军之一,对空军战术是有过研究的。
“叫你降你就降,有什么可罗嗦的!”这位空军司令员在长期战争生活中,吃药,饮弹丸,屡立战功,可也养成暴脾气,为此闻名空军。
“不行。降低高度,变利为害,会机毁人亡!”
“什么机毁人亡?这是命令!你立即执行。”一位副司令也在旁边指斥:“你是不是军人?是军人就服从命令!”苏联顾问用不大利的汉语说:“段司令员,下命令!
不然的话,你就将不再有下命令的权力了。”无奈,段苏权只好命令我机群下降高度。
无线电里传来大东沟机场指挥所空3师师长袁彬焦灼的呼喊:“不能降低高度!”在清川江辅助指挥所的空3师参谋长梁朴也在无线电里喊:”降低高度会吃亏的。”段苏权双眉紧锁,猛然侧目盯住空军司令员。空军司令员瞪起眼,夺过话筒厉声下令:“要坚决降低高度!”我机群接到命令,只好下降500、1000、2000…机群降于敌机之下时,两军机群相遇。敌机钻了我机群降低高度改变航向的空子,猛袭过来。我机群被击落6架、击伤3架…直到这时,刚才还暴跳如雷的司令员才哑然失,半响无语。
事后,空军司令员来到空3师机场做了检讨。可是,在给泽东的电报稿中,却不谈失利的具体情况,只笼统他说:“由于组织指挥者失当所致。”现场指挥是段苏权,无形中就把责任安在了段苏权身上。
段苏权和空联司参谋长黄伟华不同意这份电报稿,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将失利的真实原因写上。
空军司令员然大怒:“想干什么?前天,我已经在
头机场全体飞行员大会上检讨了,难道还要写到电报上向主席检讨吗?”他抿抿嘴,放缓口气,争取和解他说:“我在全体飞行员面前讲了么,我凭老经验办事,以为空军同陆军作战一样,敌人在山上,我们在山下,敌人攻我们.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从山下溜跑。所以才命令降低高度。说实话,要不是我和刘震,顾问长的意见,而是采纳段苏权、袁彬、梁朴的意见,我们不会吃这个大亏。我要承担责任。你们问问飞行员们,我是不是这样讲的?我已经承担了责任嘛!”十几年过去了。段苏权从抗美援朝到现在秘密出使老挝,又将担负起援老抗美的国际主义义务。他向元帅郑重他说:“请刘帅相信,我一定竭尽全力去工作,不辱使命。”
“好,你是一个很强的人,我相信。”刘伯承元帅坚持起身,一直把段苏权将军送至大门口。最后握别时,轻拍段苏权的手背再次叮咛:“政策和策略是
的生命。要把政策搞好,多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