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又起风波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寒月城,城中。
我走在街上,人头攒动,到处都是红男绿女,没有了昨以前的冷清。如果一整个冬天街上都能有这么多人的话,那商家可乐坏了。
而今天,是个特殊的子,宏王朝的第三位王在今
登基。
整个城池,清水洒路,家家户户高挂红灯,个个都穿着新衣(没新衣的,也是尽量把最好的衣服拿出来),一眼望去,整条街上是鲜亮一片,喜庆得很。
而新王登基的公告已贴所有的大街小巷,百姓们似乎也被这突来的事情搞得有点晕头转向,但在他们眼里,谁当王都一样,只要能让他们吃
穿暖行。
二十年前,这整个智泱国还处在一片水深火热中,那时还是世天下,后来被这朝的第一位王--元王,统一了天下,平定了所有的枭雄,才使混
了几十年的国家安定下来。
记得在小渔村听说那青刀当时隐居时,也正是世之时(他是最后一个隐进小渔村的),所以他的恶行才那么嚣张,而事后被揭发,也没有太明显的所谓的“身败名裂”因为那时是
世之末,没有太多人能顾及这些。在他隐后没多久,整个国家的形势便已尘埃落定了。
元王定天下短短数年后,便病逝,留下幼子和寡,而他的大儿子煜便顺理成章地被一班老臣辅佐成王。
接下来,似乎与我那个世界清朝初期的历史很像,辅佐的大臣们均是开国的元勋,个个是有资历有功劳有派头有势力的,于是,心里并不把那小王子看在眼里,而渐渐的霸揽了整个王朝的朝廷。
随着煜王渐渐长大,他的懦弱让那批老臣更加不放在眼里,同我知道的清朝历史不一样的是,清朝的第三世皇帝康熙是千古难得一见的英主,所以连鳌拜那样的权倾天下的州第一勇士也能智擒,而他的功绩更不用多谈。
这个煜王却是被一干老臣摆布着,十足的傀儡。朝中的老臣又分为两派,也亏得是两派,这十几年来相互牵制,才没有出江山易主的事情,但现在,突然之间,换了一位王?
而且听说那两派的主脑及一干拥护者也都在一夜之间被定罪的定罪、被抓的抓、被革职的革职、被放的
放,也有的被杀头的杀头总之,很奇怪的在突然之间,朝廷内被重新整顿一新,在没有了功高震主的老臣牵制的同时,又换上了比较英明果敢的烨王,这其中真是透着古怪。
这位烨王有如此厉害?比那建立盛世王朝的康熙还要厉害?
但我目前从摘星阁冷夫人那儿所了解到的,这烨王虽是煜王的亲弟弟,却在几年前被那班老臣使了套,扣了个帽子,到边疆去了,他们是看出了这个烨王的才智
情,有可能威胁他们的地位而早早为除后患的
走了吗?
但这个烨王又是怎么翻身的?竟然能如此厉害,翻得如此悄无声息,最重要的是,竟然没有引起动,也没有引起战争,便这样和平地解决了?
现在,那些百姓却没有想那么多,整个街上有一种蠢蠢的动,说不清这些人是兴奋还是不安,总之官府里下了通文,举国同庆,大家要着红裹绿,而且同时会大赦天下,减免赋税。
这最后一项,提起了百姓的兴致,这才能更踊跃地跑到街上来,放着鞭炮、打着锣鼓,为这大喜的子锦上添花地助兴。
只是,现在街上的人,有不少却是冲着我这里在指指点点的,还有不少在头接耳--我现在很想带个遮面的纱帽,躲过这种聚焦的目光。
准确地说,那些人不是在看我,我既没脸上长花,也没头上长眼,更没有不小心地长出三只胳膊四条腿,没有那本事引来如此多注目的眼光。
他们会那么热情地关注我们,是因为我的一左一右,跟着两个人,两个闪闪发光的人。
一个是乐陶,一个是云蓝衣。
在清晨享用过摘星阁的早膳后,冷宛月容提议让我们到寒月城中看看,说这是难遇的大典之,整个城池包括整个智泱国都会在这一
格外得热闹,官府会组织一些庆典活动,百姓家能参与的也会很多。
总之,今天是人最多的一天--我听了心中一动,决定出来!
一来是为了看看热闹,二来是不想呆在那处处有机关、处处不敢落脚的摘星阁,三来嘛呵呵,我要的是人最多的一天,有利于我出行的目的。
而今早出摘星阁时,我才知道,那条暗道是早已通出了城外的,因为是地底直通的道,少了许多弯路,所以在那么短的时间便能出了城很远的一段距离。
现在,我看看自己左右两侧,真实地受到了什么叫“对比”!
算我穿上金缕衣,这二人穿上那布糙衣,也无法掩盖他们的光芒,使我能在他们跟前亮起来一些。
他们是天上的星辰,而我是地上铺路的一颗石子--外表上,是这种差别!
今天似乎家家户户都涌出了门外,那些大姑娘小媳妇也显得格外多。
在我们所过之处,都能听到一些气声,然后是窃窃私语和“咯咯”的娇笑声,我顺着声音看去,便能看到或三五成群聚在门前、或独自一个掩在半开的门后--一个个脸上飞红,眼神含羞带怯,把那姑娘家的小小心思、
心萌动都放在了含情如水的眼里--而她们的眼,是望着我身边这两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