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正月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现代的史学观,分析一个王朝的衰落,灭亡,都是从多个方面来进行阐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阶层等等,综合结论。这是科学的研究办法。
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千年以前,唐太宗做出了回答: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它就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发表评论、提出观点。但是,这些观点,对与错,有用还是废话,就要看是否切合研究历史的本目的!
否则,不管你的观点,多么引人,多么有人气,它终究是无用的。我们研究历史,读历史,就是要历史从中汲取教训,避免今天重蹈覆辙!古为今用。
所以,不采取科学的史学研究办法,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无用的!
历史有很多好者。比如,一本三国,无数人解读,各种不同的版本。这可以。可以探讨,可以
,可以争论。但,为不同的意见,生气、骂人,则大可不必。
因为,不采取科学的历史研究办法,终究是无法上升到学术的高度的!你把历史当做好,那就是
好者的观点。不足以成为庙堂诸公的案头读物!
你把历史当做科学,那才能成为王佐之才!一窥千百年兴衰中真正的客观规律、智慧!
关于明朝为何灭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对此做了彩的阐述。在此不必赘述。
贾环给燕王宁淅讲崇祯皇帝的得失,当然不会是背诵初、高中的课本。他的侧重点,不是结论:东虏、民、天灾、腐朽的官僚地主阶级、深刻、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而是侧重教授宁淅如何去做一个皇帝!
帝王术。
午后的光,照
在贾环的内书房中。内书房这里,是贾环
常读书、思考的地方。不同于前院宝钗帮他布置的书房,那是他会客的地方。
房间正北,摆着一张雅的檀木书桌。书案上垒着各种书籍、文稿。四周都是玻璃窗,窗明几亮。临窗的条桌上,摆着一瓶白腊梅,芬香四溢。
宁淅坐在临窗的椅子上,看着书案后的先生,神情略有些紧张。他虽然是即将成婚的人。十五岁的少年。但他希望自己的功课能得到先生的表扬。
贾环读完宁淅的文章。观点有两个:厂卫、争。崇祯皇帝上台之后,干掉九千岁,大快人心。但他废除了厂卫。导致对明末腐朽的文官集团,完全没有约束力。
其次,崇祯无法制明末
烈的
争。甚至,他为了打
东林
,杀掉了辽东的扛把子袁崇焕。问罪,不必杀人的。袁崇焕可是进士出身。
而真正的战争大师级人物孙承宗,并没有得到崇祯足够的支持、重用。若是以孙承宗督师辽东,给予全权的信任。这是远比袁崇焕更合适的人选。
这些观点,部分是贾环常闲聊时,提及的观点,有些则是周朝定鼎后总结的结果。翰林院、吴王府,贾府族学里都有大量的藏书。这足以让宁淅找到一些答案。
贾环放下手里的文章,笑着点头,道:“写的不错。杀魏忠贤是得,局限在争上,是失。”
宁淅脸上喜,点点头。
贾环再循循导道:“国朝的事情,要做事,重在得人。制度反而是在其次的。这其实,又引出一个问题,上位者用人的标准是什么?子文的思考呢?”
宁淅的脸上出沉思之
。
师徒两人一问一答,午后的时光慢慢的走。
贾环留了宁淅吃过晚饭,在浓浓的夜中,安排马车送他回位于城北新建的燕王府中。
……
……
冬季的湖面上,清冷的刺骨。澹云轩临南湖的一处水榭中,极其的空旷。
像澹云轩这种会所,过年时生意极其的清淡。
贾环在水榭中,招待着来访的庞泽吃酒。乡试落榜,他今年依旧没有返乡。一直在山长处担任幕僚。
庞泽一身青衫,大鼻子,短须,容貌丑陋,大口的喝着酒,道:“子玉,开就是
闱了。”贾环从不刺
好友,没和他谈科举的事。但庞泽自己,岂能不羡慕?新
佳节,他还是忍不住透
出心里的想法。他其实很想参加
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