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粮食丰收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说话间,崇祯父子和随行人员便来到了一处田庄之前。
远远的就看到高起潜带着几个小太监兴冲冲的上来。
“万岁爷,大明中兴有望!咱们大明朝中兴有望了哇!”
高起潜来到近前又噗通一声跪倒在田梗上,一边叩头一边嚎啕大哭。
看到高起潜动成这样,崇祯就知道玉米、蕃薯和土豆肯定丰收了,而且多半还是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快起来。”崇祯伸脚轻踹了高起潜一下。
同时心说,高起潜这阉竖倒真是一员福将。
让他做的几件事都成了,包括这次的种田。
之前的这几个月,这一万多亩“御田”都是高起潜带着太监在管理。
高起潜便麻熘的爬起身,又一脸诌媚的说:“万岁爷,奴婢真是服了,您让南安侯敬献的这三样庄稼,都获得了亘古以来未有的丰收!”
“那一万多亩包谷收了足足三万多石,亩产3石有奇!”
“一百多亩土豆更收了四百多石,亩产4石有奇,最让人不敢相信的则是蕃薯,一千多亩蕃薯居然收了六千多石,亩产5石有奇!”
“这么多?”随行的勤王士子都是动得不行。
同样耕地,民们耕种的小麦亩产就只有不到2石。
崇祯心下却毫无波澜,这个产量显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估计这跟徐州的耕地抛荒了太久有关,等变成地产量就会提升上来。
要知道红薯的亩产轻轻松松就能达到七八千斤,既便是现在没有化肥,但是亩产达到两千斤毫无力,也就是说,亩产可以达到2石以上。
可惜的是,最高产的红薯不能做主粮,只能当一下辅食。
但即便是只能当辅食,也能极大的缓解大明的粮食危机。
红薯不仅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磨粉加工成粉条,份量轻,而且耐久藏。
不过最让人期待的还是玉米,虽然产量没有红薯土豆高,但是能够用来当主粮。
现在因为是荒地复耕,再加上没有经过选种育种,所以玉米产量不高,然而一旦土地耕了,再让方以智找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农搞一下选种,玉米产量很快就能够提上来,亩产四到五石毫无
力,七八石也有可能。
当下崇祯招手示意方以智上前。
方以智立刻一熘小跑凑上前来:“圣上有何吩咐?”
“方密之,你的物理小识中有种芍、种术、种枸杞,澹巴孤都有说怎么耕种,却为何没有种麦、种菽、种稻乃至种蕃薯种包谷的介绍?”崇祯说道,“可是觉得麦、菽、水稻不及芍药诸草重要,还是别的其他什么原因?”
“这……”方以智整个人都愣在了原地。
是啊,物理小识怎么没写种麦种菽种水稻?
自古以来便是无农不稳,农作物的耕作产出乃国之本,他方以智竟然把国之
本给忽略了?此简直就是奇
大辱。
崇祯指了指刚收上来的玉米、土豆和蕃薯,说道:“朕听南安侯说过,包谷、土豆还有蕃薯的产量远远不止这个数,移种徐州后之所以产量会变低,一是因为土地抛荒,再一个肯定就是因为种子没经过选育。”
“所以朕就给你一个任务。”
“你找一批老庄稼把式,再挑选几个士子,搞一个小组,替朕替大明把包谷、土豆还有蕃薯的产量提升上去,越高越好。”
“自古以来就是民以食为天。”
“军队如果没有充足的口粮,就不堪一击!”
“所以,方密之你把这个事情做好了,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听到这,方以智就再按捺不住,当即长揖到地道:“臣,领旨!”
崇祯又接着说道:“对了,朕不是让你亲自负责这个事,是让你找几个士子以及经验丰富的老庄稼把式负责。”
方以智肯定不能负责具体的农业事务。
毕竟这个时代像方以智这样拥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士人可是不多,所以说他的工作主要就是牵头设立各个学科。
眼下第一个要设立的学科,就是农科。
等打完了这一仗,如果坚守住了防线,大明朝还没有亡,崇祯打算再设一个工科,开始系统的研发燧发
甚至线膛
等火器。
当然了,研发到什么程度,多久能出来就只有天知道。
如果运气足够好,卜弥加真的从欧洲忽悠来几个科学家,那就再设立物理、化学、数学乃至于天文学等学科,从而真真正正的将自然科学引入大明。
所以说,许多事说说容易,做起来就千头万絮无从着手。
方以智忽然说道:“禀圣上,臣记得前文渊阁大学士玄扈公曾经上过一道甘薯疏,疏中说的似乎就是这蕃薯。”
“没错,徐光启是曾上过一道甘薯疏。”崇祯道,“可惜,他已经去世多年。”
方以智接着说道:“玄扈公虽然不在了,但是他编着的农政全书还在,而且据臣所知他编撰的农政全书其实是由他的学生所整理的。”
“徐光启的学生?”崇祯闻言心头一动,“就在士子营中?”
“然也。”方以智知着说道,“玄扈公的学生陈子龙此时就在士子营中。”
说到这,方以智又回过头朝远处高喊道:“人中?人中兄?快叫人中兄!”
不多时,陈子龙就拿着一截蕃薯藤过来,见了崇祯就长揖到地:“圣上,臣请在徐州乃至南直大规模推广种植甘薯,此物耐旱耐瘠且耐风雨,不易遭虫害,大灾之年凡麦菽稻颗粒无收,此物仍可以亩收数石,实备荒之奇珍!”
崇祯笑了笑问道:“农政全书是你整理的?”
“是。”陈子龙道,“农政全书合共十二目六十卷、五十余万字,都是由臣逐一校对整理编篡成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