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官督商办、市易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崇祯又接着说道:“如果明军这时候又打胜仗,哪怕只是赢了土贼,消息传回到南京之后债券只怕又会涨价,而且会有更多人在市易所开债券户头。”

“圣上,臣听明白了。”听到这,马鸣騄终于是反应过来。

顿了顿,马鸣騄又道:“这时候,内务府就能发卖第二期、第三期债券对吧?”

“对,这个时候是发卖第二期债券的最佳时机,而且第二期债券的利息定得再低也照样会有人买,因为到这时候,整个江南的缙绅商贾大概已经发现,买债券,不用到期兑付也一样能赚钱,而且能赚大钱!”

炒期货的有几个人会真的去割?

马鸣騄道:“所以圣上的意思是,由内务府筹办市易所对吗?”

“不,市易所不能由内务府筹办。”崇祯摆摆手,肃然说道,“提供债券易的市易所只能由商人筹办,内务府只有监督之权。”

官督商办,已经被证明是个可行的办法。

单纯的官办容易贪腐,并且效率也不高。

单纯的商办则容易导致经济秩序的混,资本逐利的本已经决定,一旦失去监管,就会从灌既良田的渠水演变成摧毁一切的洪水。

所以只有官督商办才是最合理的解决方桉。

不光市易所如此,今后大明朝所有的工商业体系都要如此。

“市易所只能由商人筹办?”马鸣騄愣住,康百万父女和朱慈烺小哥俩也是没想到,这种动辄涉及几千万两银子的衙门也能给商人?

“为什么?”朱慈炯问道,“直接给内务府筹办不好吗?”

“不好。”崇祯严肃的说道,“市易所每天的水将是一个天文数字,每天面对如此庞大的一笔钱财,没人能于动于衷!”

“所以,将市易所归于内务府筹办的话,”

“内务府的主事、副主事及吏员恐怕每隔半年就得换一拨。”

马鸣騄默然不语,他也在们心自问,是否能够扛得得这巨大的惑?

答桉是,不知道,他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扛住惑,能够扛住多久?

朱慈炯皱眉说道:“可是如果将市易所给商人筹办,低买高卖的差价水不是全归了筹办的商人?内务府又能得到些什么呢?”

“股息。”崇祯道,“内务府不参与筹办,但是有占股!”

“占股?”马鸣騄愕然道,“圣上的意思,是市易所会有很多商人入股?”

“当然。”崇祯微微的一笑,又对康百万说道,“亲家,此事与你办,朕想过了,市易所的股数暂定为一万股,每股的本金暂定为一万两。”

顿了顿,崇祯又道:“股本金总额暂定为一亿两!”

“一亿!”马鸣騄不由得倒了一口冷气,这么多?

康百万也是觉有些头晕目眩,同时有些心惊跳。

一亿两?圣上你这也太狠了点,我上哪凑这么多银子?

再说你把市易所本金定这么高,会把有意向的商贾吓跑掉的。

毕竟一下子拿出这么多股本金,力不小,而且回本的时间也太长了。

崇祯似乎猜到了康百万的心思,笑着说道:“亲家也不用怕,朕又不会着你们一下就拿出一亿两,朕允许你们暂时只认缴部分本金。”

“这个,那个……”康百万道,“敢问圣上,大概认缴多少?”

崇祯想了想说:“内务府占股五千一,但是不参与经营,只负责监管,剩下的四千九百股是管理股,亲家你可以优先认购,然后找其他同仁来认购,到本月月底,你们只需要认缴一成股本金,剩下的等年关时再说,到时各家盈利若不足以覆盖本金三成,朕把之前一成股本金也退还,各家随时都可以退出。”

康百万想了想又问道:“如果年关时各家盈利超过股本金三成,又如何?”

“那就没什么好说的,各家必须在年底之前将剩余股本金缴清。”崇祯道,“包括亲家你也必须缴清,一桩三年就能够回本的生意,无论如何都算是好生意,而且还稳,所以会有无数人争破头,本不愁卖。”

康百万对此表示接受,又问道:“那么,市易所总得有个话事人,这个话事人是由我们这些入股的商贾推选而来,还是内务府指定?”

“推选。”崇祯肃然道,“内务府不会指定。”

“如此,臣明白了。”康百万闻言松了口气。

真如圣上适才所言,市易所真是一桩好生意。

方文箴、张翰还有各地的商贾应该会很兴趣。

至于四百九十万两的股本金,本就不值一提。

但是对于崇祯来说,却又是一笔不菲的额外收入。

算上卖债的两千万,再加即将到手的四百九十万股本金,还有追剿的扬州税银以及南京税银剩下的一百多万两,内务府账上马上就要有两千六百万!

有了这一大笔银子,崇祯终于可以做一些他想做的事情。

头一件要做的事情,当然就是造火器,造火器,还是造火器!

明末已经处于冷兵器和热兵器替的关键节点,虽然热兵器在战场上的优势还没那么明显,特定条件下甚至还会遭到冷兵器碾,但历史大势浩浩,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世界是一定会全面进入热兵器时代的。

再一个,金融投机活动是不会推动产业发展的。

所以只有把天量的真金白银投入到军工业生产,然后再通过军工业带动其他各个领域的产业发展,或许才有可能在大明催生出工业革命。

这也是崇祯替大明确定的第一条国策。

以军工业来带动其他的产业!

【跪求月票】

【求推荐票】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