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是,我们是同一村落的。」赵王呵呵一笑,回忆道:「那时朕刚登基,那一年科举的文武状元就是楚名棠和郭怀,朕看了一下,两人居然还是同乡,不由对他们大好奇,于是就与曹总管偷偷熘出了,在一个小酒馆中找到了他们,便上去与他们攀谈。名棠与郭怀也都是豪之人,谈文论道,果然是两个难得一遇的奇才,只是那酒馆的劣酒实在让朕难以下咽,只好让曹总管快马从中取来一坛贡酒。」琳贵妃也笑了,这事楚名棠曾与她说过。

赵王继续说道:「那郭怀尝了尝了贡酒,便抱在怀中再不肯放,名棠大急,与郭怀扭打起来,朕只好答应送他们一人一坛,两人这才作罢。说起来这二人酒量比朕差远了,没多久名棠就已酒意上涌,开始指点朝政,说了几句,竟然开始骂起朕来,说朕是个昏君,荒,直把朕骂得莫名其妙,如坐针毡。问了下郭怀,才知道他有个妹妹叫楚琳,未十六便给选秀官员强行选送进了里,朕记下了你的名字,回到皇就命人将你找来。」琳贵妃楚琳怎会不记得此事,当年她在所选秀女中并不出,原本以为一生就此在里终老,没想到皇帝居然突然要见她,问了几句后便将她封为嫔妃,直到哥哥进来见她时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赵王突然止住言语,看着眼前这个女子,心中一股愧疚之情由然而生。

论才能,她并不逊于她哥哥,多年来在政事上帮他颇多,论情,楚琳也极为贤惠,由于她比较受宠幸,中众妃包括皇后无不妒忌异常,常常联合起来对付她,但她始终没在自己面前说过任何怨言。

她没有任何子女,多年前一次小产后,便再也未曾受孕。

赵王一直怀疑那次小产是内某人所为,不然那蔡太医也不会为她诊断后就不知所终,可此事始终查无实据。

赵王时常在想,如果琳妃能生个皇子,朝中文有楚名棠,武有郭怀,大赵何愁不能走向中兴。

想想那皇后所生的太子,赵王摇了摇头,似乎定下了决心,突然起身说道:「妃,你跟朕来。楚琳不明所以,跟着赵王进了御书房的内室。赵王在墙上一个凸出之处按了三下,一阵轧轧声后,一扇门出现在两人的面前。楚琳随着赵王往下走了数十级台阶才到了地底的密室,这间密室之大远远出乎她的预料,高有七八丈,长达数十丈,四周灯火通明,只见一个白衣人背对着二人执笔在墙上描绘着什么。听到有人走进来,那白衣人转过身子。楚琳打量着他,此人年纪约四十余岁,相貌平凡,神情略显呆滞,可一双眼睛却英气人,几乎让人不可直视。赵王似乎对此人在此并不意外,只是说了句:「你也在。」回首简单地向楚琳说道:「妃,这位是叶先生。」那白衣人看了赵王一眼言又止,向琳贵妃拱拱手道:「参见琳贵妃。」楚琳还了一礼,心中诧异,不知这叶先生是何许人物,在皇上面前居然也不施礼。

这边赵王指了指墙壁道:「贵妃你来看。」楚琳向墙上看去,突然惊呼了一声。

天哪,那是什么啊。

只见整个墙上刻着一副庞大的地图,足有数十丈方圆,山川河无不历历在目。楚琳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家乡熊耳山,不仅附近的官道标绘的清清楚楚,连山间小径也用灰线条勾勒出来,楚琳从小生长在那里,这些小径有的就连当地人都未必知道,可这张图上竟无一遗漏!赵王在一旁解释着:「琳妃你看,这绿表示着山川,这条是黄河,这里是……」楚琳直看得如痴如醉,忽回头问道:「皇上,这图是?」赵王笑道:「贵妃应该知道我等所住的皇原是后汉王朝所建。这间密室是我朝太祖驱逐北方蛮族恢复上京后偶然发现的,图中所绘确无比,这是我朝最大的一个秘密,」他指了指一旁的叶先生,「叶先生师门世代守护此图,并游历天下,不时据各处实地变化修改此图。」叶先生叹道:「这些年来,我走的地方愈多,愈到这图的确,真不知道前朝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才制成了这图。」楚琳向叶先生恭恭敬敬行了一礼,道:「楚琳在此替大赵国多谢叶先生了。」叶先生也回礼道:「久闻琳贵妃贤德之名,今得见,果然名不虚传。」赵王指着地图说道:「贵妃你看,当今天下,四分而治,北赵南齐,东吴西秦,以我大赵国形势最为严峻,四面受敌。南边与南齐和东吴隔江相望,西境与西秦国剑拔弩张,北疆和胡蛮已战多年,牵制着我朝一半锐之师。但其中仍以秦国威胁最大,秦人素来民风剽悍,朝中猛将如云,再看我朝兵力布防,南有楚名棠,水军练得法,将南齐东吴制得多年未曾动弹,北有郭怀,与胡蛮屡战屡胜,若不是西秦牵制,早已出追击,惟有西线统领方令明是相国方令信的族弟,才智平庸,若不是西秦庭多次剧变,无暇东征,我朝早已岌岌可危。」赵王对楚琳说道:「朕早已知道你想将楚名棠调入京来,但南线还是少不了他,你替朕传话给他,朕封他为平原太守兼南线大营统领,给他三年时间,给朕培养出几个能独挡一面的水军将领,朕便让他回京为相。另外朕明准备调郭怀为兵部尚书。」赵王怜惜的说道:「琳妃,朕知道你在后吃了不少苦,后万一朕有个三长两短,后那位必然不会放过你,有楚名棠和郭怀在朝中,朕便放心多了。」楚琳泪拜道:「多谢皇上。」····第二天早朝,赵王看着殿下众臣,说道:「众卿家,吏部张尚书前病逝,兵部王老侯爷年事已高准备辞去尚书一职,这两部不可一无人哪。」相国方令信早已想让族弟方令明任兵部尚书一职,听赵王提起,快步上前道:「臣举荐……」赵王摆了摆手道:「相国不用着急,朕已定下人选,相信相国所荐之人会与朕所定是一样的。」

「传旨,封平原群太守楚名棠任吏部尚书,北疆大营统领郭怀为兵部尚书,两人火速赴京上任。」此言一出,朝堂顿时一片喧哗。

北赵太祖平定北方后,对先朝的官制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将之前的太傅和三公改为「三相」即相国、太尉、司徒,取消尚书台,将之按职能一分为六,即兵、吏、民、刑、礼、工六部,各部主官为尚书,下设四侍郎、二十四令吏,其余官职变动不大。

地方官职取消州,改设郡、府、县,中、小郡则只设郡、县。

军队主要设北疆、西线、南线三大营,几乎聚集了赵国八成兵力,最高长官为统领,下辖两副统领、前后左右四将军、十数名偏将、校尉、都尉,各郡驻军亦设大营,最高职为参将,按各地所处分属于三大营管辖。

而在朝中,「三相」除相国为百官之首外,太尉、司徒虽名为分管六部,却无多少实权,而真正处理事务的是各部尚书,权力极大。

历年来各部尚书宁在尚书位上退隐,也不愿为太尉、司徒。

楚名棠和郭怀都未到四十岁,在朝中资历不深,听皇上下此旨意,殿下顿时一片喧哗,有四五位大臣同时出列反对。

方令信看了眼站在对面的刑部尚书楚名亭,默默地退了下去。

皇上居然没有与他和吏部商议就徒然下此旨意,看来他是心意已决。

再说无论资历还是才能,楚名棠和郭怀几无可挑剔,完全胜任这两职,如果想反对只能从歪理着手,可堂堂相国岂可自堕身份,只能寄期望于其他大臣了。

刑部尚书楚名亭冷眼看着,不久前琳贵妃曾托人跟他说过,想请皇上将她哥哥楚名棠调任到朝中来,希望楚氏家族能从中斡旋,他轻笑了声说了句一朝两尚书难免惹人非议,便婉拒了。

楚名亭对这一对楚氏兄妹总觉得说不出的讨厌。

当年他倾慕靖北侯王烈的长女,不料王大小姐居然喜并嫁给了楚名棠这个乡野匹夫,着实让他怒不可遏;而楚琳一个村女竟深得赵王的宠,而且对皇上影响如此之大,当庭下旨要调楚名棠入京,更让楚名亭愤愤不平。

赵王见这么多人反对,拍案怒道:「楚名棠任平原太守已快两任,深得郡内百姓戴,何来资历不高、能力不足一说?郭怀在北疆大破胡蛮十万大军,斩杀胡蛮单于,裂土封王都够了,难道还当不得一个尚书?」楚名亭忽出列拱手道:「皇上,北疆大营郭统领功高盖世,战绩彪炳,王老侯爷引退,理应由他接掌兵部尚书一职。可平原郡楚太守臣以为暂不宜回京,这几年南齐鄂亲王执掌军政大权,励图治,扩军造船,对我大赵颇有不轨之意,而南线大营杜统领亦已老迈,楚太守留任平原郡正可协助其积极备战,以防不测。」几名楚系的大臣随即出声附合。

工部侍郎方令白冷笑一声,出列道:「启奏皇上,楚大人忧心南齐固然值得称道,可我大赵真正心腹大患乃西秦。方统领驻守西线已有十余年,力拒秦军于国门之外,劳苦功高理应给予重用。而郭统领去年与胡蛮一战,将匈奴一族几尽数歼灭,自此北疆至少可保十年安宁,如此大功不可不赏,可北疆大营也是元气大伤,郭统领岂可轻易离任?况且从西线调至北疆的五万兵已死伤殆尽,臣以为不如将郭统领派遣至西线大营,集北疆西线统领于一身,尽快为其补足新兵,加紧练,以备战西秦虎狼之师才是。」楚名亭讥道:「方大人真是好心思啊,放着功勋卓着之人不用,却任命一碌碌无为之辈,倘若真是如此,岂不叫天下人齿冷?」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