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2、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
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本章与第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的写法比较类似,侧重于探讨人生哲理。老子在本章,全部用的正面直言的文字,与前面几章不同。十章用问话的形式出现,二十章以反话形式表达。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
的
神风貌。
“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神修养的问题。任继愈说,这一章“宣传了一系列消极、保守、反省的
神修养观点”
“还宣传神胜利法,说什么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任继愈《老子新译》)对于这种观点,有学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张松如认为,老子所说的这种观点“为什么是唯心主义呢,难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论’吗?”他认为,这是见仁见智,人各有心。他认为个人的
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主张,体现“无为”的思想主旨。
“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清末民初对《道德经》也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梁启超,他曾说,人的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
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
体虽然消失了,而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
神却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启超的这种观点,应该讲主要所受的不是佛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