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太极晕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风水术,古时候称作‘地理堪舆’,仰观天象,俯察山川水利,觅龙点,宋代风水大宗师赖布衣曾来过南山,就住在我们朱家祖先的家中。有天晚上,赖布衣与祖先月下对酌,说出了一个秘密。”父亲双眸眺望远方,仿佛回到了八百年前的宋代。
“什么秘密?”寒生追问道。
“太极晕。”父亲深沉道。
“老爹,快说呀。”寒生催促着。
“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当年赖布衣说,据他观察,黄山一一
两条龙脉各向西北东南而来,
龙直冲西北鄱
湖而去,
龙则蜿蜒东南至此地,是为潜龙。黄山为其老祖山,大鄣山为其少祖山,南山为祖山,此地西瞻彭蠡、北眺白岳,东瞩长江,南觑湖广,云聚雾敛,气势磅礴,龙、砂、
、水浑然天成,其行走江南数十州县,未见此风水绝佳之地。那赖布衣一生纵横江湖,善点怪
,此番觅龙踏
,竟于
龙口处发现一万年吉
?太极晕。当时月明星朗,趁着酒兴,赖布衣遂带着祖先夜上南山观
。
此地必出一代帝王,赖布衣言之凿凿。”父亲叙述道。
“那当年朱元璋母亲所葬之地莫非就是那条龙?”寒生推测道。
“不错,正是那条龙,出了大明一代帝王。”父亲答道。
“难道两处都有太极晕?”寒生疑惑着说道。
“赖布衣说这是双晕,我想刘伯温发现的是
晕,这里的是
晕,那赖布衣曾经告诉祖先,潜龙
晕的能量远远超过
晕。”父亲解释说。
寒生想,自然界的奥秘真的是太多了。
“走吧。”父亲继续沿山间小路前行。
南山背的山坳处,父亲停步放下了肩背的工具和物品。
“就葬在这里吧。”父亲说道。
“这里?”寒生放下布口袋,四下里观察一番。
“这里是龙脊凹陷处,藏风聚气,中吉之地,反正我们也不想大富大贵,沾点龙气,后世衣食无忧也就算了。”父亲坦然道。
“太极晕在哪儿?”寒生问道。
“安葬好了遗骨再带你去看。”父亲说着开始刨起土来。
天气晴朗,金的
光洒在山峦间,紫气霭霭,婺水如同一条
带蜿蜒于丘陵间,远处的徽式农舍,白墙布瓦、小桥
水,一片静谧。
两个时辰过去了,父子俩浑身是汗,终于挖好了三个墓。父亲自背篓里拿出三只空瓦坛,与寒生一道将曾祖、爷爷
和母亲的遗骨分别放入三只坛子,扣好坛盖,再轻轻按辈份年长在东的顺序依次放在了三个
里。
祭奠烧纸钱的时候,寒生哭了。
父亲打开一瓶烧酒,浇在了前,眼眶也是红红的,他什么也没说,就铲下了第一锨土。
一切都结束了,天边飘来几片乌云,遮住了太,大地骤然间黯淡了不少。
“走吧,孩子,该是带你去看太极晕的时候了。”父亲说道。
父亲在前面带路,寒生背起背篓跟随在后面,父子俩沿着南山脊而行。
走着走着,寒生突然眼睛一亮,竟然呆怔在了那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但见目及之处的丘陵虽高矮参差不齐,但南山仿佛就是一个中心点,东南西方的丘陵呈辐状布局,而且均垂头朝向南山,回首望去北方天际处,巍峨的黄山一路层峦叠翠如波
般降下,紫气霭霭,生气聚合。
“看到了吧,三面拱拜,八方朝贡,单此山势足已显出帝王之气了。”父亲慨道。
“可南山尾部是一平坝,像是中断了山势。”寒生皱皱眉头。
“千里来龙,在快结时,先束气过峡,忽然耸起山体,准备结
,此段山龙形势称做‘潜龙过峡’,我俩站着的脚下,正是潜龙的龙头。”父亲解释道。
“那太极晕呢?”寒生低头扫视着地面。
“龙
结于眉上,
龙
结于
下,跟我来。”父亲说罢继续前行,山道斜下山去且越来越狭窄,他俩最后钻过一片灌木丛,攀下了龙头。
“咦,这不是灵古吗?”寒生惊奇的发现原来已到灵古
口了。
父亲微笑着点点头,看看四下无人,便以口为基准,步量出约三丈,再左行十五步,此处长
了灌木。他向寒生招招手,弯下
一头钻进了灌木丛中。
寒生放下背篓,也跟了进去。
灌木中央有两米多见方的一块空地,父亲用锄头铲去些草皮,出下面的土壤。
土壤表面上可以看见白青黑红黄五种泽的土质圆环,层各一
,浓淡浅深,璀璨夺目,有如
晕般。
“真的是太美了。”寒生喃喃说道。
父亲又继续刨了几锄头,抠出来一只拳头般大小青的土蛋来,递给了寒生:“这就是土卵,青
五行属木,称为木卵。”寒生接过木卵,托于掌心,掂了掂分量不重,真的是空心的。
父亲将铲下的草皮又重新覆盖到土壤上,用脚踩实,说道:“免得被人发现。”寒生摸着手中的木卵,脸上出了笑容,因为《青囊经》中也提到了这五行土卵。